醫療支出最重要是住院費?錯!手術用的各式醫材、耗材方是錢坑!
根據衛福部這幾年的統計,國人住院時,最大宗的開銷其實是「雜費」,佔六成以上!其次是「手術費」,約兩成多,最後才是僅占一成多的「病房費」。雜費範圍非常廣,包括許多健保不給付的事項,如各種自費檢測、藥物、以及要價不菲的手術醫療耗材等等。
關於醫材及耗材,如果需要用到,自己買的醫療保單又沒給付時,往往便得自掏腰包數萬元甚至數十萬,令人吃不消,甚至影響原有生活,不好好規劃不行,以下便來看看常見的醫療耗材有哪些!
常見自費醫療手術耗材與費用
◂手機版面時,表格可左右滑動▸
品項名稱 | 常見花費 |
人工水晶體 | 約3萬~10萬元 |
人工髖關節 | 約3萬~12萬元 |
陶瓷人工膝關節 | 約10萬~15萬元 |
塗藥血管支架 | 約2萬~8萬元 |
心律調節器 | 約5萬~10萬元 |
人工真皮(視所需面積) | 約1萬~4萬元 |
抗沾黏材料 | 約1萬~3萬元 |
鈦合金骨材(含骨板骨釘) | 約4萬~15萬元 |
人工椎間盤(視部位) | 約20~30萬元 |
註:上述表格僅供參考,實際花費因細項種類不同與各醫院報價而異 |
保障手術自費項目支出,應選擇實支實付型醫療險並搭配兩家
醫療保單分成很多類,有的是終身型保單,保障時間雖長,但理賠內容多著重在病房費;也有的是定期型,但著重在固定金額的給付。目前醫療趨勢下,定期的「實支實付」型,會是較好的選擇,其內容大多有十幾到數十萬的「醫療雜費」額度與「手術費」額度,能真正轉嫁這些雜費開銷或手術相關的費用,且保費也不貴,一年約數千元,是真正槓桿效益大,低保費卻能起到大作用的實用保單。假設一次規劃兩家,還可以運用彼此細節不同的特性,加強自己的風險規劃,不僅較無疏漏,理賠金額直接疊加兩份,更能避免自掏腰包的窘況發生。
若想瞭解這類保單詳細內容,可參考 2021 最新的「實支實付」醫療保單推薦 一文。建議規劃前好好諮詢清楚,或者自己做好功課,以免資訊不對等的關係,浪費錢買到跟想像中完全不同的保單,那便虧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