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殺手──腦中風
腦中風正式名稱為「腦血管疾病」,是指供應腦部氧氣與養分的血管內發生病變或形成血栓,導致血管循環出現障礙的多項疾病之總稱,可分成「阻塞性」和「出血性」兩大類,皆會使腦部嚴重受創。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統計,2018年國人十大死因第四名便是腦中風,不僅致命,即便治癒後也有極高機率帶有後遺症與生理機能障礙,是目前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一項主要病因。中風的終身發生率高達六分之一,醫治後,也很可能長期臥床或喪失生活能力,最後陷入長照困境而拖垮家庭。因此如何治療搶救,以及利用保險來解決中風後的問題,可說是非常重要的風險規劃。
◂手機版面時,表格可左右划動▸
2018國人十大死因 | |||
No.1 | 癌症 | No.6 | 事故傷害 |
No.2 | 心臟疾病 | No.7 |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
No.3 | 肺炎 | No.8 | 高血壓性疾病 |
No.4 | 腦血管疾病 | No.9 | 腎炎、腎病症候群、腎病變 |
No.5 | 糖尿病 | No.10 |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
好消息!中風手術新突破──「動脈機械取栓術」
中風發生時,腦部血液無法順暢流動,造成腦組織缺氧受損,一旦超過腦組織能承受的限度,腦細胞便會大量死亡。為了把握黃金救援時間,最快方法就是盡快送醫打通阻塞的血管。目前有兩種可行方案,分別是「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以及「動脈取栓術」。
過去醫界常用的「靜脈血栓溶解劑」,於黃金時間 3 到 4 小時內注射好,便能幫助患者溶解血栓。但使用血栓溶解劑後,約 6% 的病人可能會腦部出血,所以只能慎選適合的對象施打,且經由靜脈的方式對於顱內大動脈阻塞的治療效果也不理想。相比起來,同樣針對急性阻塞病因的「動脈取栓術」,近年來則有較大進步。
「動脈取栓術」是一種直接除掉血栓的手術,最新的治療方式是把螺旋狀的微小裝置從鼠蹊部插入股動脈,指揮它進入腦部血液循環系統並移除血栓,成功後再退出。由於排解血栓的成功率頗高,副作用小,還能用在體質無法接受溶栓藥物的病人身上,且適用的黃金治療時間更長達 6 至 8 小時,可說是非常重要的突破,大大改善中風治療方式。相對地,如此精密的手術要價不斐,大約二十萬到四十萬間。今年健保已將部分費用納入給付範圍,其它不在健保內的支出,仍是沉重的負擔,若想把握黃金治療期並轉嫁相關開銷,可從多項商業保險著手。
資料來源:台灣腦中風學會、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保障腦中風,最該投保「重大傷病險」
疾病類保險中的「重大疾病險」,保障的是「腦中風後障礙」,雖有輕重度之分,但理賠認定是要觀察治療後六個月以上的復健狀況。如果病患復健後的肌肉力量過於微弱,影響往後生活,或是身體出現部分機能障礙,才有可能理賠,而在這之前的各種花費就成了壓垮生活的問題。且要是病情嚴重,六個月內不幸身故,保單等於沒發揮到任何作用。
比起來,對應健保的「重大傷病險」在理賠認定上單純許多,內容涵蓋:蜘蛛膜下腔出血、腦內出血、腦梗塞、其它腦血管疾病共四類狀況。只要治療期間診斷為以上病症,便可申請重大傷病證明,也就是俗稱的「重大傷病卡」,進而獲取理賠。
預防腦中風,醫療險不可少;規劃術後生活,失能險不可少
雖然急性腦中風發作後一個月內,可享有健保重大傷病免部分負擔的福利,但不在範圍內的特定狀況或病症較輕、過重等,亦有可能需要自費。屆時機械取栓手術要用到的設備和顱內放置的支架以及各種雜費支出,對病患來說仍是重擔,因此投保「實支實付型醫療險」算是最基本的準備。
由於中風治療後可能還有後遺症與生理機能障礙的問題,對未來生活影響巨大,若要建立完善的風險轉嫁計畫,只靠上述保單恐怕遠遠不夠,還必須從「失能險」著手。許多腦中風後的病人狀況都符合失能等級表的描述,尤以「神經障害」分類裡的中樞神經系統障害為大宗。建議以數百萬元的一次性失能保險金加上每月數萬元的扶助金來規劃,才能獲得較完整的保障。
現在醫療技術年年都在進步,希望每個人在不幸罹病當下,有更好的選擇機會時,能毫無壓力做出對未來最好的選擇。利用少少保費轉嫁昂貴的醫療支出,只要能換取往後相對好一些的術後生活,不管怎麼想都值得。